慈愛的父親


“於是他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擁抱著他,連連親他。路加福音15:20


祝願大家父親節快樂,各位父親身體健康,主愛永相隨。適逢16/6是父親節,筆者想在此分享一個關於父親的故事,並且嘗試了解這父親做了甚麼?對我們有甚麼的反思?

這父親的故事來自主耶穌教導的比喻中浪子的比喻,這比喻是主耶穌眾多比喻中篇幅最長的一個,記載於路加福音十五11-32。這個比喻主要以三個人物為主軸—父親,小兒子和大兒子。內容大概描述小兒子很早就要求父親分家產,之後獨自往遠方吃喝玩樂,然後耗盡了一切,淪落異鄉,又遇著饑荒,就窮苦起來(十五14)。最後為了生存,兒子決定返回父親身邊,只希望父親給他雇工的工作,藉以繼續生存下去。但經文形容父親遠遠看見小兒子,就主動跑去擁抱兒子,親自給他穿上最好的,還吩咐僕人預備宴會慶祝這個兒子平安地回來。同時,當大兒子完成工作回來之後,知道了頑劣的弟弟竟然回來了,而且父親還設宴大事慶祝,心裡感到非常不快,家門也拒絕進入,父親知悉此事,就主動找他,給他安慰。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完結了。

一般信徒對這個比喻的理解,好多時都偏向以小兒子或大兒子作為我們學習的對象。但學者貝內爾卻認為父親才是這個比喻中的核心人物,兩位兒子的行為是為了突顯父親慈愛的本質。[1] 斯諾德亦提出這個比喻主要的目的是強調天父的憐憫,反映出天父對世人不容置疑的愛。[2]

比喻中的父親一直在等待小兒子的回家。當小兒子真的回家了,父親並沒有追究或責備小兒子曾經的不是。反而主動走去緊緊的擁抱他,親他,親手為他穿上最好的衣服,還吩咐僕人設宴慶祝兒子的回來。在父親的眼中,兒子本身就是父親最珍愛的擁有,亦是父親最愛付出全愛的人,這愛不會因著兒子做了什麼(好或錯)事而有任何的改變。天父也是這樣,祂愛我們不是因我們曾為祂做了什麼的事,而因我們是祂親愛的兒女。

另外,大兒子方面,讓筆者感到大兒子的確非常努力地為父親工作,或者他認為這樣可以換取父親更多的愛和關注,這種服侍的心態不是出於愛,而是一種交易的心態。對於弟弟的回家,哥哥並沒有像父親一樣歡喜快樂,反而更生氣。父親對弟弟的愛在哥哥的身上一點也看不見。大兒子的寫照會否給我們一些反思呢?很多信徒仍然認為只要努力事奉,就可以獲得更多神的眷顧。當然,努力的事奉心志對於每一位信徒都是絕對需要的。但對於一個健全成熟的屬靈生命的成長,單倚靠努力的事奉心志是不足夠的,當中更需要從神而來的愛的投入,培育滿有愛的生命在於常常與神同在,保持與神親密的關係,在這親密的關係下,信徒便可自由地去愛神和愛人。

筆者作為父親,最看重亦是與兒女的關係,兒女成就卓越固然讓作為父親的感到自豪,但若果兒女終日只顧在外為成就打拼而導致忽略了雙親,筆者相信沒有太多的父親會因此感到喜樂。天父都是一樣,祂愛與我們親近,與我們結連。天父願意赦免我們的過犯,正如比喻中的父親無條件寬恕小兒子一樣,也從不計較地回復兒子昔日的地位。而且,天父更不是大兒子心中的那位[等價交易]的父親,常常要求祂的兒女做這樣,做那樣來換取愛和注意。比喻中有一點好值得我們留意,在慈愛父親的眼中,兩名兒子的身份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即使小兒子落魄回家時只想當一名雇工,而大兒子也覺得自己似父親的雇工多於是兒子時,但事實上,無論發生什麼事,父親一直都視他們為他所喜愛的兒子(詩103:13)。有時,當我們認為我們只是天父名下的一名僕人時,請記得,我們的身份更是天父寶貝的兒女,天父對我們的愛並不會因為我們表現如何而有所改變(羅八38-39)

這比喻是一個類比天父恩典和愛的故事,比喻的結局以[歡喜慶祝]結束。16/6是父親節,趕快與我們的父親慶祝吧!並且日後多些問候和關懷我們的雙親,不要只等到一年一次的父、母親節先作行動。再者,我們更要禱告祈求天父給我們一個恩典,就是讓我們天天被聖靈感動,每一天都同天父傾下偈,聆聽天父對我們的細語叮嚀,讓我們共融於天父無微不至的愛中。


[1] David G. Banner, Surrender to Love: Discovering the Heart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Missouri: IVP Books, 2015), chap. 1, Kindle.

[2] 斯諾德格拉斯著,林秀娟譯,潘秋松總校訂:《主耶穌的比喻》(台灣:麥種,2013),頁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