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來不易的60周年(信仰反思)


如題,這是一篇信仰反思,目的是想勉勵眾兄姊,讓我們一起在各自的生活層面中努力傳福音和作見證。本文章原定題目是「又有多少間香港教會能夠有60周年呢?」,但因怕被誤會為一篇荃浸自吹自擂的文章,所以將它改了。只是原先的題目更能帶出本人心中所想–「在香港,不是很多教會能夠踏入60周年,仍算是健康的教會,這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本人希望透過這篇自我反省文章,勉勵各兄姊一起為主而活。

本人有幸一直在三間有60周年的座堂教會成長、學習、事奉和牧職(工作),而在三歲之前及兩年的牧職實習則是在樓層教會,這些經歷成為本人是次信仰反思的基礎–為何那間教會可以有60年歷史?當中的基督徒是怎樣?那些傳道牧者是怎樣?我自己又是怎樣?在領受牧者呼召開始,就會接觸到教會神學,其中「健康教會」這議題更是牧者一直要處理的事情。因為一間教會能否一直存在下去,不只是一個人的事,也不只是一代人的事,亦不是天時和地利的事,而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每一個時期的香港都有其艱難時期;每一代傳道牧者及幹事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每一代信徒都有其困難時候,每一代牧者和會眾的整體屬靈狀況都有高或低。就算今天教會有很好的地理位置,但廿年後那地理優勢可以因為城市發展而變成偏遠/偏僻/老化/商業/豪宅的地方。以上種種因素都可以是教會發展得健康的助力,也可以是使教會積弱,又或是與其他教會合併,甚至是關閉的原因。

在教會界也有不少針對「教會」這議題而出版書籍和開辦講座,有的是從事工來探討,有的是從管理學入手,有的是從市場學入手,有的是從牧者特質入手,有的……。其中一位教會學者史蒂芬.麥克基亞(Stephen A. Macchia)在他的著作《健康的教會–十個讓教會健康的特性》中,對「健康教會」有這樣的分析:「神能力的同在」、「讚美神的敬拜」、「屬靈操練」、「信仰群體的學習與成長」、「滿有愛心和關懷的人際關係」、「僕人領袖的培育」、「強調外展的視野」、「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與基督身體的聯絡網」和「管家職分與慷慨」。若這十類事情普遍性做得好,那教會就算為健康。

荃浸能夠踏入60周年,是有她的可取之處、優點和特質(當然每間教會都有不好的地方),這些都是多年來的教牧同工、幹事、信徒領袖和會友的齊心協力,努力遵守上帝的教導去經營教會、傳福音、牧養、作見證和差傳的工作,上帝才讓荃浸繼續在荃灣成為眾燈臺之一,為祂作見證。然而,荃浸能否踏入70周年、80周年、甚或更遠的日子,就是今天我們各人的事了。我們的生活有多少經歷到神能力的同在;我們在敬拜時有多認真讚美上帝;我們有多少操練自己的靈性;我們有多認真在上帝的話中去學習與成長;我們有多少愛心和關懷行動;我們有多願意被培育成僕人領袖;我們有多少天國的視野;我們有多少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我們有多少與基督身體的聯絡網;我們有多少管家職分與慷慨的回應。這是我們「一起」努力的事情,而不是某部份人的責任。

「健康教會」的理論有很多,有的甚至到達博士論文的範疇,或者我們可以溯本求源,好好理解使徒行傳二40-47。讓我們一起盡力按著經文的提醒來建立教會,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上帝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