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貧窮的福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太5:3(和修版)

以上的經文是主耶穌登山寶訓中論述八福的第一福,亦是整個登山寶訓教導的開始。心靈貧窮在我們慣常的和合本聖經則翻譯為[虛心]

初期教父認為第一福是所有福的基礎,其餘的福也是從它發展出來。心靈貧窮也好像一條鑰匙,開啟天國的大門。而心靈貧窮並不是以量度我們擁有多少財富來衡量。反而,從當時的希臘哲學,猶太人的智慧文學和後期教父所認為「人的狀況」,是一種貧窮,棄絕和痛苦的內在狀態。貧乏讓人反思人生,追求道德的開始。[1]

        另一方面,梅斯(Johannes Baptist Metz)在他的著作“Poverty of Spirit”中提到人性真正的本質就是靈裡貧窮。在聖經中,主耶穌是最能代表擁有靈裡貧窮特質的人物,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內對主耶穌的形容,主耶穌自願選擇謙卑自己,放棄神的形象和神性所能給衪的優越能力,取了與人一樣的樣式,甚至願意以最卑微的情況下為世人釘十字架。主耶穌的行動不單是要親自為世人成就救恩,也同時向世人揭露與神聯合的秘密,就是人需要承認自己原來就是一個靈裡貧窮的人。[2]

        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經歷說明靈裡貧窮的重要性,靈裡貧窮的醒覺原來是撒旦所懼怕的。撒旦三次對主耶穌的試探都是向著主耶穌因靈裡貧窮而帶來的軟弱發起攻勢。但主耶穌堅持不以自己的神聖力量和身份來回應撒旦的試探,拒絕站在與神同等的地位。所以主最後仍沒有將石頭變成麵包(衪仍飢餓),天使沒有被召來托住主的腳(衪仍是普通的人),更沒有向世界的榮華下跪(衪仍一貧如洗),但主卻得勝有餘了。靈裡貧窮讓人意識到人性的軟弱,愈深刻體會軟弱,愈能將自己與神拉近。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中曾這樣分享: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心靈貧窮教我們體會到人在神面前,其實是非常之軟弱。

        可惜人心傾向拒絕接受貧窮,更遑論屬靈上追求貧窮,承認自己的軟弱。反而,今日社會普遍認為豐盛的人生和心靈才是值得努力追求的方向。否則,無形的焦慮感和不平感就不時騷擾我們,悄悄告訴我們是失敗的人。但事實是,效法基督就必須願意進入貧窮,學習道成肉身後主耶穌的樣式。

斯托得(John Stott)指出:「這樣,心靈貧乏就是承認自己在神面前屬靈上的貧窮,也是自己屬靈上的破產。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在神的震怒之下,我們沒有什麼可以獻上的,我們不能為自己辯護,我們也不能用錢來贏取神的好處。」[3] 。如何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屬靈光景?筆者認為這也是神的工作。想到以賽亞曾在聖殿與三一神相遇,神的榮光讓以賽亞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的屬靈情況—他看見自己的罪惡,這就迫使他要立即向神認罪,繼而神就呼召他,使用他(賽6:1-10)。所以,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求聖靈的光臨到我們的心中,那時我們被光照,看到我們內心的黑暗,軟弱和罪性。當我們慢慢明白到自己在神面前的確是軟弱無力時,神的愛和恩典也因此隨之賜下,這也讓我們可以以真誠(Authentic)的愛去愛我們的鄰舍,甚至我們的敵人,有能力實踐主耶穌最大的誡命。

        心靈貧窮的最大阻礙就是一顆自滿自足的心。接受心靈是貧窮的事實不應為我們帶來自哀自憐的感覺,當人在神面前看到自己是無助和缺乏,這人在天國裡就是富足的。保羅更分享到「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

        盧雲認為接受人性原本是貧窮的,不完美,破碎是引進完整,平安[4]的一步。人要在自己的軟弱裡,在心中最破碎,最沒有安全感的地方找到完整和平安,因為神就在那裡等待著賞賜我們。

        心靈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已看見自己的無助,從而擺脫一種倚靠自己的心態,亦不再受到罪的綑綁,明白世界一切都是虛空和捕風。心靈貧窮的人也好像一名乞丐來到神面前,天國臨在帶來的一切祝福,他都可以白白地領受並擁有屬天的心靈快樂。他的快樂不在於自己,也不在於世界上的成就和地位,只在於罪的赦免,站在神面前白白地領受恩典。   



[1] 黃鴻興著:《天國快樂人—從八福創造樂活信徒》(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22),頁34

[2] Metz, Johannes Baptist, Poverty of Spirit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28),21

[3] 黃鴻興著:《天國快樂人—從八福創造樂活信徒》,頁44

[4] 平安(shalom)[繁盛,完整,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