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基督時代的文化:希臘羅馬世界觀(一)


本人最初閱讀《聖經》時,是直觀地將現代的生活文化和見解讀入經文中。雖然仍可從中有學習、領受和得著,但不能否認是這種閱讀方式帶來自己對經文的誤解,又或是看不懂,漏看了經文的信息,亦會阻礙自己將經文運用在日常處境裡。入讀神學院後,發現有非常之多關於經文背景文化和字彙解釋的著作。這些都幫助本人更了解《聖經》,對實踐經文很有幫助。因此,本人希望透過〈牧執心聲〉與大家分享聖經學者們對經文背景/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本人自己對經文的了解,教學相長;也想幫助會友將靈修的得著更容易應用在生活中。

「父權式社會」(patriarchal)制度:[1]

羅馬帝國的社會結構是受著父權思想所影響(先不要直觀地將現代對父權主義的理解相連),每個家庭中最年長的男性會擔任此角色(家主),而當中的眾父之父就是羅馬皇帝,是眾人的家主。假若將羅馬帝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裡,一家之主就是凱撒(羅馬皇帝),是眾家庭的家主。這個帝國家庭是以非血緣為基礎,全國人民都被納入在這個大家庭之中。

同一方面,羅馬的社會結構是奴隸制度,上層階級的人極少,大多數是無權無勢的勞動力人口。而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即是富有的家主們,他們要向凱撒這位眾人的父(眾人的家主)及他的官員交賬。凱撒的官員要確保這個體制的運作如常進行,維持這個大家庭的穏定。

難以上流的階級制度」:[2]

當時的階級制度很嚴謹,極少人能夠向上層攀升。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是完全沒有免費午餐的,每個階層裡的人只能在自己的階層中互惠互利,以謀生存和保護自己的家庭,避免自己和妻兒跌落奴隸中最低下層,其中一種很重要的交易就是「人際關係」。恩庇者(patrons 施予恩惠的人)會期望受惠者給予相應的回報,或是對恩庇者有利的行動。而名聲/財力/地位比恩庇者低的人,會期望在恩庇者身上得到保護,例如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供書教學、生養死葬、子女的嫁娶等等。

上述兩個制度在羅馬帝國的運作:

在羅馬帝國這個大家庭裡,凱撒是最高的家主,在他之下是極富有的家主(財主),他們貼全國一成左右的人口,掌管全國的經濟和權力。凱撒這位全國最高的恩庇者,賦予這些富有家主管理國家的天然資源、貿易權、土地等等,以換取富戶們對自己的忠心服侍。相對地,富戶們為了維持自己的財富,盡力地滿足凱撒的需要或要求,好讓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得延續,從而賺到足夠的金錢進貢給凱撒,以及維持他們的生意。

在富有家主之下,就是不同類型的奴隸/僕人/臣僕/奴僕(δοῦλος),有管家、守衛、農夫、搬運工等等。他們透過對主人的忠心服侍,來得到生活保障,例如住處、人生保護、讀書寫字(有潛質的奴僕)、結婚、子女的學習、日用飲食、衣褲鞋襪、零用錢、死後安葬等等。假若有位僕人損害了家主的財務或失去用處,家主會要求該僕人用自己的零用錢贖身,再用買過另一位有能力的僕人。這位得到「自由」的僕人,就頓時失去了一切,包括人生保障,可能會餓死,可能要做散工(太二十1-16),可能要找其他的家主收留(路十六3)。失去價值的僕人,也有可能被賣去鬥獸場供人娛樂(作犧牲品)。

當我們了解羅馬有以上的制度和文化時,我們再看新約有關「奴隸/僕人/臣僕/奴僕」的經文,可以幫助我們投入經文中,了解事件人物的掙扎和試探,認知家主/財主的行動基礎,有助我們找出經文的教導,以及幫助我們代入現在的生活處境之中。


[1] 曾思瀚:《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香港:基道,2016),頁13-15

[2] 曾思瀚:《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頁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