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就成了?


聖經中最令人難忘的比喻,相信必定包括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故事,其實是三個失而復得的故事,先是尋得一百隻羊中失落的那隻、然後找著那十塊錢中失落的一塊,最後是父親所等待的小兒子終於懊悔地回家,真是值得歡喜快樂。這是三父子的故事,父親與大兒子的對話更叫人細味。自己作為兩個兒子的父親,對於有關父子的經文都較為敏感,也較多共鳴。

 

馬太福音21:28-32又記載了另一則三父子的故事,是不同的故事。爸爸吩咐哥哥去葡萄園工作,哥哥原先是拒絕的,後來懊悔,便去開工;爸爸同樣吩咐弟弟去葡萄園工作,弟弟卻是一口答應,最後卻沒有去。這比喻是耶穌針對當時的祭司長和長老而說的。太21:23-27祭司長和長老質問耶穌的權柄時,耶穌就反過來要他們就施浸約翰的權柄來源表態,是從天上來或是從人間來?這些宗教領袖面對兩難的局面,既不想得失那些視施浸約翰為先知的群眾,又不甘被耶穌指責他們不信,於是唯有答:不知道。耶穌就用這個故事來回應,指斥他們看見了施浸約翰所作的,還是不懊悔,還是不信。反之,那些被人唾棄的稅吏和娼妓卻是聽了約翰的道便懊悔、回轉,他們比那些宗教領袖更先進神的國。

 

疫情期間,也許我們在網上聽了不少牧者、學者講解聖經。渴慕神的道是好的,存謙卑的心去求問、研讀、思考也是需要的。聽道、學道、談道為要行道。假如過分著重認知的層面,而忽略了懊悔的行動、遵行天父吩咐的行動,恐怕我們只會重蹈覆轍,成了耶穌所指斥的宗教人士。

 

聽過不等於學會,說了不等於成了。天父不是單單聽我們祈禱、唱詩、立志、認信,更會留意我們如何實踐。當高唱一些立志的詩歌時,撫心自問,有時真的有些膽怯。激昂的音樂、浪漫的歌詞,是否與我們對神的信心和渴慕的心一致?還是只是一種期盼,甚至口號而已?當我們真誠地讓聖經成為生命的一面鏡子,聖靈往往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本相;當我們用心地去唱頌詩歌,有時亦會察覺內心的景況,這些都是寶貴的屬靈經驗。

 

然而,最重要的是回轉的行動、遵行天父吩咐的行動。口硬心軟的大兒子,是指向有懊悔行動的稅吏和娼妓,他們本是被人鄙視的人,如今竟能蒙主接納和讚許的。也許我們會介懷被人拒絕的說話,但主卻等待真誠回轉、遵行天父旨意的兒女,那確是令人欣慰!